聽很多年輕創業者也許上太多創業課程,喜歡把規模經濟降低成本連鎖經營掛在嘴邊,當開第一家店就開始開連鎖店,我的想法是把目前的店面經營好,當單店的營業單位無法負擔現有客群與整體產量起來後,就自然會有連鎖經營與規模經濟產生,而不是開第一家店還沒穩定就開始想規模經濟與連鎖店的問題

最近遇到一個年輕朋友跟朋友一起創業,兩個人合夥接手百貨公司內的一家250元的涮涮鍋火鍋店,也順手過去品牌與菜單整體照抄設計,百貨公司客流量加上周邊上班族客群都有穩定固定客群,整體營業額一個月大概落在50-70萬之間(平均每天約2-3萬),扣除百貨公司店面成本與抽成剩下的利潤作為一個新品牌的餐飲來說應該還算不錯的營業額利潤。

大概營運3個月之後,我過去捧場聊天吃飯,遇到他第一件事情就跟我說他要開分店,他說因為開分店才能有產生出規模經濟,有大量進貨的合約才能跟上游廠商把價格壓低,降低食材成本,相對銷售利潤才會提高也替未來連鎖體系的踏出第一步,所以他馬上又在新北市找到一個過去倒閉的火鍋店面要接手,聽完以後覺得替他開始擔心。

因為餐飲頁要做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正確作法就要成立一個中央工廠,廠商把原物料統一送到中央工廠進行整理與大量庫存,但是兩個店面一個南(松山)與一個北(新莊)都沒有一次可以大量庫存(基本一週量),如果廠商每天要送貨,加上兩個地點又落差很大,相對可以要求的折扣就有限量,感覺規模經濟目的沒有做到,快速展點只是把自己資金提早燒完。

如果要做餐飲規模經濟可以在單店設立一個庫存空間或建立一個中央工廠,但是首要是該品牌的品牌價值為何,而不是品牌價值或營運穩定都沒有出來就想要開第二家店,讓人感覺只是在為了開店而開店加速自己的燒錢速度與替未來做好營運規劃

 

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也稱規模效益
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定義

大規模生產導致的經濟效益簡稱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一定的產量範圍內,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斷降低的事實。規模經濟是由於一定的產量範圍內,固定成本可以認為變化不大,那麼新增的產品就可以分擔更多的固定成本,從而使總成本下降。

根據生產力因素數量組合方式變化規律的要求,自覺地選擇和控制生產規模,求得生產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而取得的最佳經濟效益。規模經濟或生產力規模的經濟性,就是確定最佳生產規模的問題。

規模經濟的優越性在於:

  • 能夠實現產品規格的統一和標準化;
  • 通過大量購入原材料,而使單位購入成本下降;
  • 有利於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專業化和精簡;
  • 有利於新產品開發;
  • 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對於提高企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效益,具有重大意義。

隨著產量的增加,長期平均總成本下降的特性。但這並不僅僅意味著生產規模越大越好,因為規模經濟追求的是能獲取最佳經濟效益的生產規模。一旦企業生產規模擴大到超過一定的規模,邊際效益卻會逐漸下降,甚至跌破趨向零,乃至變成負值,引發規模不經濟現象。

資料來源: MBA智庫百科與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老頭碎碎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