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農曆12月又被稱作臘月,12月8日就叫臘八節。臘八節是中國漢民族的傳統節日,也被視為春節的前奏。
2010 年臘八節  google doodle
Google Doodle-2010年臘八節  
2011年臘八節  google doodle  
Google Doodle-2011年臘八節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後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Google Doodle-臘八節   


《說文》載:“冬至後三戌日臘祭百神。”,臘八節最早源於中國古代的臘祭。中國自古就重視農業。每當農業生產獲得豐收時,古人便認為是天地萬物諸神助佑的結果,要舉行慶祝農業豐收的盛大報謝典禮,稱為“蠟祭”。蠟祭儀式結束以後,古人要進行宴鄉活動,用新產的黍糜作粥,大夥兒聚餐,歡度佳節。後來的蠟祭,發展成以祭祀祖宗為主的節日。西元5世紀,政府把農曆12月8日定為臘八節。

佛教傳入中國後,借助臘八祭祖與吃粥的民俗,又新編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日的傳說故事。其大意是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放棄苦行。這時他遇見一位牧女,送給他乳糜充饑。食後體力恢復,坐菩提樹下沉思,於十二月八日成道。為了紀念這件事,佛教徒便以米加果物煮粥,屆時供佛,稱為臘八粥。

中國人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當時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都要做臘八粥。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闔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粥的種類非常豐富。民間傳統臘八粥,講究選用八種主料,八種佐料,以與臘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 主料以豆米為大宗。豆類有紅豆、綠豆、豇豆、扁豆、豌豆、蠶豆及各色蓮豆等等。米類有小米、大米、黃米、粳米、江米、稗米、小麥、燕麥、玉米、高粱等等。主人可以根據喜好和習慣選用。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闔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

臘八粥的佐料,習慣在桃脯、杏脯、核桃仁、棗泥、栗子、柿子、瓜子、蓮子、花生、榛子、松子、果脯、梨幹、葡萄乾等裏邊選擇。
Google Doodle-臘八節料  

主輔料配齊後,用砂鍋加水在爐火上慢慢地熬,熬熟後再加上白糖、玫瑰、桂花等甜味調料。如果是比較講究的家庭,特別注重臘八粥的顏色,凡是深顏色的豆子都不用。只用糯米、薏米、菱角米、蓮子肉作原料熬成粥。粥的質地雪白透明,盛在精美的食具裏,真是又好看又好吃。試想一下,在冰天雪地的臘月,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喝著香甜可口的臘八粥,是多麼愜意美好的事啊!

老北京人歷來把臘八節看作春節即將到來的信號,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喝臘八粥。北京曾經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老太太你別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拉拉二十三(送灶王爺上天的日子)……”

臘八節,除了熬臘八粥之外,中國北方民間還有泡“臘八蒜”的習慣。家庭主婦把大蒜剝去皮,放在壇子裏,再倒滿米醋,從臘八這天封上壇子口,放在較暖和的屋子裏。到了新年除夕夜晚,吃餃子時再拿出來享用。泡好的蒜瓣呈碧綠的顏色,就像翡翠一樣,配上深紅的米醋,非常好看,給團圓家宴增加了節日的氣氛。

資料來源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chinaabc/chapter18/chapter180107.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2439.htm

arrow
arrow

    老頭碎碎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