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誕辰.jpg  

“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川端康成 

1968年秋,日本現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這是日本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是日本人十分熟悉和喜愛的新感覺派、唯美主義的作家,他一生中寫了一百多部中、短篇小説及大量隨筆和文藝評論。他的作品充滿了濃厚的日本民族氣質,貫串著日本古典文學的幽玄、纖細、感傷的情調和東方佛教的虛無色彩。他以豐富的感情、敏銳的感覺和高超的藝術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世界。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生於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輩為地方有名的富貴,家道中落後遷于東京,其父親習醫。2歲喪父,3歲喪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養;祖父將他帶回大阪府扶養,他唯一的姐姐則寄養在另一親戚處。由於身體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閉式的,幾乎沒有與外界的接觸,而這種過分的保護並沒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憂鬱、扭曲的性格。上學後這種生活有所變化,但不幸又接踵而來,8歲時祖母去世,12歲時姐姐也去世了,16時歲祖父亦亡,最後被接到外公家扶養,孤兒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鬱悲涼,也對他以後的文學創作産生了巨大影響。

父母、祖母、姐姐,祖父相續過世,這種對於死亡的體驗給他留下的恐懼的影響是一生的。孤獨的川端康成一邊拒絕現實中的熱量,一邊在文字的世界裏繪製著想象中熱量,那個時候他開始閱讀《源氏物語》,在他的一生中,這本書是另一個重大的影響,評價他的作品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源氏物語》。中學時,川端康成對於《源》還僅僅一知半解,但就他所能體會到的感覺,他開始嘗試自己寫作。

16歲時,川端預感到祖父將不久於人世時,就決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記錄來。於是他寫起了《十六歲的日記》。這既是作者痛苦的現實的寫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現實內裏的詩情,在這裡也顯露了康成的創作才華的端倪。可以看出這種不幸的經歷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獨。他還在中學讀書時即傾慕《源氏物語》等日本古典小説和散文等,這對他後來的創作影響極大。上中學三年級的時候,就把過去所寫的詩文稿子,裝訂成冊,從這裡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開始具有文人的意識,最初的寫作慾望已經萌發。

中學時代,他無數次投稿石沉大海,開始懷疑起自己的創作天分,認真考慮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為文學家。在1916年作為中學四年級生,在大皈《團欒》雜誌上發表了習作小説《肩扛教師的靈柩》,他就經常給《文章世界》寫小品、掌小説。《文章世界》舉辦投票選舉“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對於立志當作家的少年來説,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紀念的一年。他在大學預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許多志向文學者,他們一起談論文學,議論文壇現狀和探討當時日本很流行的俄羅斯文學,使來自農村的他頓開茅塞,受益匪淺。這期間,他在學校的《校友會雜誌》上,發表了習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同三個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戀愛故事。

1920年9月,他進入東京大學英文係,第二年轉入國文係。在大學期間,熱心文學事業,改革和更新文藝,復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了處女作《招魂節一景》,描寫馬戲團女演員的悲苦生活是比較成功的,受到文壇老前輩的稱讚。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文藝年鑒》上,標誌著這位文學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壇。

川端發表了《招魂節一景》以後,由於戀愛的失意,特別遭未婚妻伊藤初代解除婚約,他感到幸福的幻滅,經常懷著憂鬱的心情到伊豆湯島,寫了未定稿的《湯島回憶》。此後他為了訴説和發泄自己心頭的積鬱,又借助自己手中的筆,為雜誌寫出短篇小説《林金花的憂鬱》和《參加葬禮的名人》。與此同時,他在愛與怨的交織下,以他的戀愛生活的體驗,寫了《非常》、《南方的火》、《處女作作祟》等一系列小説,有的是以其戀愛的事件為素材直接寫就,有的則加以虛構化。川端這一階段的創作,歸納起來,主要是描寫孤兒的生活,表現對已故親人的深切懷念與哀思,以及描寫自己的愛情波折,敘述自己失意的煩惱和哀怨。這些小説構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群的一個鮮明的特徵。這些作品所表現的感傷與悲哀的調子,以及難以排解的寂寞和憂鬱的心緒,貫穿著他的整個創作生涯,成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調。川端本人也説:“這種孤兒的悲哀成為我的處女作的潛流”,“説不定還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潛流吧。”

1924年大學畢業後,川端康成踏上社會,就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活。他積極與橫光利一等人發起新感覺派文學運動,併發表了著名論文《新進作家的新傾向解説》,和創作了《感情的裝飾》、《春天的景色》、《淺草紅團》等少數幾篇具有某些新感覺派特色的作品,並無多大的建樹,他甚至被稱為“新感覺派集團中的異端分子”。後來他公開表明他不願意成為他們的同路人,決心走自己獨特的文學道路。

1926年,川端發表了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小説描寫一個二十歲的大學預科生獨自去伊豆旅行,途中與一個賣唱的貧苦舞女邂逅。在數天的共同旅行中,他愛上了這個舞女,陷入悲劇性的戀愛中。舞女美麗文雅,身世悲慘,深深打動了青年的心。最後,在公共浴場上,當他知道舞女只是個天真爛漫、純潔無暇的少女時,便豁然開朗,在純潔無邪的心境中感到了純真的愛和甘甜的美。小説情節平淡無奇,但細膩地描述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及伊豆的美好風光。文中自然美、風俗美和人物美交相輝映,情因景現,情景交融。這構成了川端作品的基調。

其實這篇小説的主人公就是作者本人,川端在一高讀書時,曾獨自去伊豆旅行,結識了一個巡迴演出的舞女。二十三歲時,他愛上了一位十六歲的少女,在他們行將結婚的前一個月,少女突然來信,解除了婚約。這使川端受到了終生難忘的打擊。川端將自己的親身經歷提煉之後寫成此篇。

1933年,川端與林房雄等人創辦了《文學界》,推薦和輸送了一批文藝新人登上文壇。他在該雜誌上陸續發表了《禽獸》、《花的圓舞曲》、《雪國》等小説。其中《雪國》最負盛名,這是他自一九三七年始,用了十二年時間寫成的。小説圍繞男主角島村的三次北方雪國之行展開。島村是個有家産的中年男子,他坐食祖業,無所事事,偶爾憑藉西方印刷品來寫有關西方舞蹈的評論。他初到雪國,結識了三弦師傅的女弟子--十九歲的駒子。駒子單純而天真,對生活傾注了滿腔誠摯,島村為駒子的純潔美麗所打動。不久,島村重遊雪國,在火車上遇見了美麗的姑娘葉子。葉子一心撲在生命垂危的三弦師傅之子行男身上,沉浸在夢幻般的愛情世界裏。葉子“近乎悲哀的美”使島村為之傾倒。行男死後,島村三到雪國,他既愛駒子,又迷戀葉子,同時認為駒子對愛情與生活的認真態度是徒勞的。因此當駒子完全傾心於他時,他又茫然了。在島村準備離開駒子,與葉子同道回東京時,葉子突然投身於一場大火中而安詳地死去。《雪國》展示的是一種虛無主義的“徒勞觀”。無論是島村、駒子、還是葉子,他們對人生所作的努力都是“徒勞”的,是一種美的徒勞。愛得深而不可得,不可得而又不怨,在這種自我安慰中追求永恒的美。感傷中帶著抒情,這是川端作品的獨特之處。

1962年,川端的又一部重要作品《古都》問世了。故事以一對孿生姐妹千重子和苗子的悲歡離合為主線,穿插著青年織工秀男與她們之間的曲折愛情,著重描寫了姐妹二人的骨肉之情。姐妹倆出生後為貧富不同的兩戶人家收養長大。秀男織了一條美麗的腰帶,準備送給意中人千重子。因為姐妹倆相貌相似,秀男誤將腰帶送給了苗子。待到真相大白,秀男自覺與千重子身份懸殊。便轉念于苗子。姐妹倆久別重逢,但因彼此生活方式不同,終於不得團圓。《古都》通過對孿生姐妹遭遇的描寫。表現了作者的宿命觀。企圖説明人生是不可思議的,人的命運本來就是孤獨、寂寞的。《古都》借助京都的自然景物,烘托、渲染了姐妹骨肉之情,使京都的山川草木、四時節日和風土人情都染上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風貌。

1961年,川端完成了其後期虛無、頹廢文學的代表作《睡美人》。作品描寫了一個下等妓院用安眠藥使一些美貌的少女昏睡,然後讓老朽的老人玩弄。老人在意識到自己的衰老和少女的青春時,在一種夢幻般的境界中想到生命的所在,感到精神上的安慰。晚年的川端思想上表現出虛無意識,創作上追求靜止、瞬間的美,描寫感傷、頹廢情緒和受壓抑的官能享受。

縱觀川端五十年的創作實踐,他的小説都是以愛情為主題,描寫愛情的失意和對未能實現的愛情的迷戀與哀傷。日本評論家中村光夫説:川端在三個不同時期描寫了三種不同類型的愛情。前期代表作《伊豆的舞女》表現了少年純潔愛情的覺醒;中期的《雪國》刻劃了男女情慾,並映襯著對純真女性的憧憬;後期的《山音》、《睡美人》等,則描寫了老人的變態戀愛心理。對作者來説,戀愛是一個永遠得不到圓滿結局的痛苦經歷,只有死亡才能解脫。

1968年,他因《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在斯德哥爾摩的授獎儀式上,諾貝爾獎金評選委員會在談到川端康成的藝術成就時指出:川端康成以其典型的敘事文學,非凡地、敏銳地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實質。”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法、德、意、瑞典、芬蘭等各國文字,我國也有他的譯本。

1970年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川端很受刺激,對學生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

1972年4月16日,三島自殺之後17個月,川端康成也選擇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只字遺書。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疑問。但他早在1962年就説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1972年,川端康成逝世,終年73歲。

成名作小説《伊豆的舞女》(1926)描寫一個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傷及不倖生活。名作《雪國》(1935~1937)描寫了雪國底層女性形體和精神上的純潔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虛無感。其他作品還有《淺草紅團》(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隻鶴》(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川端擔任過國際筆會副會長、日本筆會會長等職。1957年被選為日本藝術院會員。曾獲日本政府的文化勳章、法國政府的文化藝術勳章等。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資料來源http://big5.ce.cn/gate/big5/civ.ce.cn/main/today/img/200806/24/t20080624_15935425.shtml

 

arrow
arrow

    老頭碎碎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