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感於原住民在野外能採集到的野菜逐漸減少,阿美族的吳雪月在花蓮縣吉安鄉建立原住民野菜保種田,收集卅多種野菜種原,吳雪月希望能留住傳統的栽種智慧。
不少田野的「野草」,其實是好吃的野菜,像是初入口苦但嚼久了會感覺甘甜的苦茄,烤後沾鹽巴就極好吃。阿美族是原住民族中擅長食用野菜的族群,能辨識食用的野菜超過兩百種,他們說出門只要帶鹽巴,就能將各種野菜轉為珍饈。
來自花蓮縣壽豐鄉光榮村部落的吳雪月,從小在阿美族野菜世界成長,她有個有趣的比喻:「一個阿美族人,勝過一部割草機」。但花蓮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游之穎說,早年野菜在野外即容易採集,但隨著殺草劑使用頻繁,以及大量外來種侵略,野外的野菜逐漸減少。
「以前放牛時鐵軌旁好多小葉黃鱔藤,小時候也常吃,但現在都被沒有了。」吳雪月認為,這幾年食安問題頻傳,更應該找回小時候阿嬤給我們吃的好東西。
一九九七年,吳雪月就為雜誌撰寫阿美族飲食文化專欄,她從此一頭栽入野菜世界,也因此產生使命感,展開田野採集,也出書介紹阿美族野菜的古老智慧與新吃法,讓社會大眾認識野菜,讓野菜餐廳、火鍋店、市集逐一成立。
後來吳雪月投入野菜保種。去年底,吳雪月在吉安鄉整了一分半的土地,花改場則提供部分種原、技術協助,不使用任何農藥、肥料,今年二月種下第一批野菜,吳雪月及八十一歲的母親天天到田裡拔草;有人向她要種子,吳雪月大方分送。
她的保種田野菜來自不同部落,包括兩種不同的紅藜,黃藤、樹豆、葛鬱金、輪胎苦瓜等廿多種,番杏、龍葵、木鱉子、糯米糰則來自花改場近年研究的抗旱澇作物。
花改場助理研究員林泰佑觀察,當部落人口老化、青年外移、野菜留種及栽培知識減少,加上消費者對野菜認識不夠,部落即使復耕,為確保收入,大多選擇水稻或一般蔬菜,而非傳統野菜。花改場副場長范美玲希望透過保種田,帶動種原交換及部落契作。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則認為,地方自主栽培仍太慢。他說,市面上商業生產的蔬菜,大多是溫帶國家傳入,不適合台灣夏天溫度,導致夏天蔬菜往山上種植,也造成不少環境破壞,台灣應看見野生蔬菜的潛能,透過更多農業研發科技栽培原生植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頭碎碎唸 的頭像
    老頭碎碎唸

    老頭碎碎唸

    老頭碎碎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