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是著名的法國人類學家,他所建構的結構主義與神話學不但深深影響人類學,對社會學、哲學、語言學等學科也有深遠的作用。
學生時期對社會主義思想、塗爾幹的作品產生興趣,並受到依德、牟斯等人著作的影響。而後受到結構語言學家Jacobson觀點的影響,李維史陀建立起結構主義的理論體系,有法國結構主義之父之稱。
結構主義企圖探索一個文化意義是透過什麼樣的相互關係(也就是結構)被表達出來。根據結構理論,一個文化意義的產生與再現造是透過作為表意系統(systems of signification)的各種實踐、現象與活動。
1958年,他將一些文章結集為《結構人類學》,這被認為是結構人類學作為一個學派的開始。次年,克勞德•李維史陀被委任為法蘭西學院社會人類學講席教授。
特別需要提到的是,克勞德•李維史陀還成功地成為被大眾最廣為認知和接受的法國知識分子之一,其中包括1955年所發表的《憂鬱的熱帶》所引起的轟動,一時之間,洛陽紙貴。另外,克勞德•李維史陀還大力推動建立人類學研究機構以及學術刊物,以至於他和弗雷澤一道被稱為“現代人類學之父”。
對於宗教研究來說,克勞德•李維史陀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其神話的結構研究。1962年,他發表《野性的思維》,比較完整地提出其結構研究的理論框架和進路,即在對於神話的研究中不是糾結於其故事的內容本身,而是致力於發掘其深層的結構。
其後,列維-斯特勞斯克勞德•李維史陀沿著這個思路進行具體的神話研究,耗費約十年之功完成了四卷本《神話學》,包括《生食與熟食》(1964)、《從蜂蜜到煙灰》(1966)、《餐桌禮儀的起源》(1968)、《裸人》(1971)。
參考資料
http://www.guokr.com/blog/45307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