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語為小學必修,但族語師資一直很缺,甚至變成布農童要學阿美語,因為阿美族師資多,且族語老師年紀都很大,又只有領鐘點費,待遇差,年輕人不願加入。學者建議,若能改以專職教師聘用,應能吸引更多人投入族語教學。
教育部國教署也表示,目前已請學者專家研究和規畫「族語教師專職化」的可行性,尚在研擬中。
「我很擔心那些老族語老師,過幾年以後教不動了怎麼辦?」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陳張培倫表示,50歲以上族語好的原住民較多,所以族語老師的年紀都偏大。而且,族語老師都是兼任,只領鐘點費和交通補助費,「有時為了上一節課,一個上午就耗在山上,但只領一小時的鐘點費」,導致很多人不願意投入。
陳張培倫說,目前具任教資格的族語老師約3000人,但真正投入族語教學的不超過1000人。如果未來族語老師可由鐘點費改為專職,­就能領正職薪水,也有較多福利,「讓族語老師感覺到自己是被重視的。」
學生雖有族語學習需求,但卻不易聘任教師。陳張培倫表示,現在各校推族語課很困難,都會區的原住民學生都散布在各校,且即使在原鄉地區,族群也會流動,例如阿美族家庭跑到排灣族地區居住,但排灣族地區的小學未必有阿美語師資。
陳張培倫以自身為例,他是布農族,現在住宜蘭,但他小孩讀的小學「公告4次都找不到布農語老師」。雖然現在大部分縣市,已開放一個學生也可開班,但未必找得到老師,「之後小孩的學校只找到阿美語老師,就變成布農族要學阿美語。」
台東縣安朔國小全校有50名學生,幾乎全為排灣族。校長顏正一表示,原住民族的語言傳承令人著急,而孩子們越依賴運用中文,越忘記族語。連部落都是用國語在溝通,失去傳統口說情境的學生,如何學習?
顏正一說,依現行課程綱要,一到六年級的孩子一周只上一節課,與傳統時代孩子在部落生活中自然而然習得族語的情境相比,實為不足。為補足族語教學的不足,該校推動族語存摺,包含聽說讀寫,更鼓勵家長跟孩子說母語。另外,學校也利用彈性課程節數發展民族教育課程,除了讓學生認識自己的族群與文化,也在課程中安排傳統歌謠學習。而學校成立古謠隊,運用課餘時間練習,除了讓學生傳承古謠、涵養性情,也可促進族語學習。
顏正一指出,學校如果能對學生學習族語情形多點關注與協助,在族語教師教學、學習情境營造,帶領全體教職員一起來努力,再加上部落的推動,就可以更成就學生的族語提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頭碎碎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