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曼(Sir 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 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應(Raman scattering)的發現,獲得了1930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亞洲科學家,193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印度加爾各答大學的拉曼(Sir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1888——1970),以表彰他研究了光散射和發現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
在X射線的康普頓效應發現以後,海森堡曾於1925年預言:可見光也會有類似的效應。1928年,拉曼在《一種新的輻射》一文中指出:當單色光定向地通過透明物質時,會有一些光受到散射。散射光的光譜,除了含有原來波長的一些光以外,還含有一些弱的光,其波長與原來光的波長相差一個恒定的數量。這種單色光被介質分子散射後頻率發生改變的現象,稱為併合散射效應,又稱為拉曼效應。這一發現,很快就得到了公認。英國皇家學會正式稱之為“20年代實驗物理學中最卓越的發現之一”。
拉曼效應為光的量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頻率為ν0的單色光入射到介質裡會同時發生兩種散射過程:一種是頻率不變(ν=ν0)的散射,即瑞利散射,是由入射光量子與散射分子的彈性碰撞引起的;另一種是頻率改變(ν=ν0±νR)的散射,即喇曼散射,其中νR稱為拉曼頻率。散射光頻率的改變是由於入射光量子與散射分子之間發生了能量交換,交換的能量(hνR)由散射分子的振動或轉動能級決定。後人研究表明,拉曼效應對於研究分子結構和進行化學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VIA http://www.baike.com/wiki/%E6%8B%89%E6%9B%BC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