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Leo Tolstoy) (俄語: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拉丁化: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19世俄國最偉大的作家。出生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 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裡米亞戰爭。幾年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為以後在其巨著《戰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爭場面打下基礎。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自傳體小說童年》(1855)、《少年》(1857),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 活的批判態度,“道德自我修養”主張和擅長心理分析的特色。從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莊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籲人們按照"永恆的宗教真理"生活。這些觀點反映在其短篇小說 《琉森》(1857)之中,後又創作了探討生與死、痛苦與幸福等問題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他認為俄國應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會;農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貴族應走向“平民化”。這些思想鮮明地體現在其中篇小說 《哥薩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這是其創作歷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小說以四大家族相互關系為情節線索,展現了當時俄國從城市到鄉村的廣闊社會生活畫面,氣勢磅礡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間發生的一系列重 大歷史事件,特別是1812年庫圖佐夫領導的反對拿破侖的衛國戰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鬥爭精神,主要探討俄國前途和命運,特別是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戰爭與和平》被認為是世界文學中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之一,托爾斯泰為寫這部宏偉的史詩幾乎用了7年時間,無論是作品的規模還是對問題的論述,這部傑作都遠遠超過了他以往的作品。全部生活素材被編織在一幅巨大的花毯中,對豐富的材料和眾多人物的處理,都是無比客觀的。

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雖然它在敘事方法和風格上與《戰爭與和平》相似,但在藝術上卻比較協調。在寫作《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兩部作品之間的一段時間裡,托爾斯泰的人生哲學正處在變化過程中。《戰爭與和平》是一部熱愛生活的樂觀小說,它的主要人物在道德上都是健全的,而且能夠主宰自己的內心衝突;《安娜•卡列尼娜》則是悲觀的,它的主人公們的內心衝突往往得不到解決,有時還釀成了人間的災難,安娜與渥倫斯基的私情所面臨的悲慘命運是不可避免的。

70年代未,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80年代創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911)、《伊凡•伊裡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 《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後》(1903),特別是 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一代文學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arrow
arrow

    老頭碎碎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