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人類學博物館今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國寶結拜儀式」,台大博物館和排灣族望嘉部落結拜為兄弟,留下該館收藏、去年才指定為國寶、具有300年歷史的排灣族阿盧夫岸舊社祖先柱,望嘉部落族人則在部落另複製一件祖先柱,將祖靈迎回部落。今望嘉部落有上百名族人北上觀禮,台大則由文學院長陳弱水代表,與部落頭目進行互換禮刀,喝連杯酒等結拜儀式。
台大人類學博物館去年就以「迎娶」儀式,成功獲得排灣族佳平部落首肯,將其祖靈柱留在台大收藏;今則再以「結拜」為兄弟儀式,將排灣族望嘉部落的石雕祖先柱留在台大。
台大人類學博物館表示,這根排灣族望嘉舊社佳邏夫岸頭目家祖先像石雕柱,是目前唯一已知的雙面石雕祖先像,一面是男祖先、一面是女祖先。該柱原豎立在該部落頭目家家屋前庭的祭台上,表達家系傳承的神聖象徵,也是頭目權力地位的具體標記。
台大人類學系教授胡家瑜表示,這跟石雕柱本來是倒在廢棄的部落中,之後台北帝國大學教授(台大前身)1929年田野調查時,獲當時部落頭目同意後入藏至博物館,文化部則在去年指定為國寶。
「就像失散多年的家人又重新相會!」胡家瑜說,去年文化部與台大人類學博物館到該柱來源地尋根、測繪舊社,激起許多排灣族人討論後,決定由部落重新複製石雕柱,原件則由台大博物館繼續收藏,雙方則以結拜儀式建立夥伴關係。
其實,現今歐美博物館絕不大部分都還在為殖民藏品爭議尋求出路,並爭論文物歸還相關議題,台大人類學博物館在去年就以聯姻結盟的方式,重建博物館藏品與原住民部落的連結關係,今年再由部落主動規劃並提出結拜儀式,建立長期盟約,確立博物館與原住民的新夥伴關係,具高度原創性,不僅引起歐美各大博物館的矚目,亦象徵博物館與部落之間多元合作互動發展的可能性。
胡家瑜表示,希望博物館的原住民收藏不只是物的收藏,而是能跟部落真正合作。
胡家瑜說,國外博物館之所以有對立性的糾紛,是因為部落只想把文物要回去,但因為文物已經在政府機構、登錄為財產,就會產生糾紛,很多案子都協商非常久。
胡家瑜說,台灣原住民比較靈活,創意性很高,想到複製迎靈、長期結盟的結婚、結拜等方式,不只是物的複製,還用了祭告祖靈等儀式行為,是世界上的創舉,而這項創舉已經超越學術圈,以及一般博物館的思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頭碎碎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