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亞歷山大•舒曼(德語: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有:鋼琴名曲《蝴蝶》、《狂歡節》、《交響練習曲》、《幻想曲集》等,這些樂曲促進了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發展。最著名的歌曲集有《桃金娘》、《詩人之戀》、《婦人的愛情和生活》等,之後還創作了了四部交響曲,及《a小調鋼琴協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傑出的作品
舒曼出生在德國薩克森的小鎮茨維考,他的父親奧古斯特.舒曼(august schumann)開著一家書店,在家庭環境的薰陶下,童年的舒曼最大的興趣是文學而不是音樂,並且熱衷於寫作小說和散文,後來這種文學性就反映在他的音樂中。9 歲時已能創作戲劇與作曲,偶爾也舉辦一些音樂活動;到10歲時,他聽了當時偉大鋼琴家莫舍勒茲(Ignaz Moscheles)的音樂會之後引發了他對音樂的興趣,隨後開始著手作曲。12歲的時候舒曼組織了一個小型的管弦樂隊。之後出於對文學的熱情,又組織了一個文學社,並開始寫作關於藝術和詩歌的論文。是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代表人物之一。
舒曼從 6 歲開始學習音樂, 青年時期的舒曼被青春期的苦惱折磨著,他的父親積極引導他往音樂方面的發展,然而舒曼的母親約翰娜•舒曼(Johanna Schumann)希望兒子能學習法律以便將來能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由於父親早逝(1826年),1828年舒曼19歲,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考試,並照著母親的期望進入萊比錫大學研讀法律,但並未認真上課,反而消磨無數的時光與朋友們討論藝術與人生,並且模仿名作家保羅(Jean Paul)的風格,來寫詩作曲,在此同時舒曼也開始聽舒伯特的歌曲,並成為舒伯特音樂的終生提倡者。直到 1830 年舒曼聽了一場帕格尼尼的演奏會,從此就立志要成為一名鋼琴家,畢業後 便轉攻音樂。
在1828年到1829年間,舒曼在當時的名鋼琴師威克(Friedrich Wieck)門下學習鋼琴,並結識當時其年僅9歲女兒克拉拉(Clara)。在1830年,舒曼的母親似乎被威克所說服,勉強同意舒曼繼續學習音樂,於是舒曼搬進威克家中,但是不久之後威克與克拉拉一起出外旅行,迫使舒曼向另一位音樂家多恩學習。這時期,舒曼在音樂之外還有其他的愛好,除了發表他的第一部音樂作品《阿貝格變奏曲》之外並開始寫小說《大衛協會》(Die Davidsbundler)。此外在這時期舒曼還結識了蕭邦。
1832年,由於舒曼與老師多恩關係趨於惡化,於是舒曼決定停止上課,但是舒曼並沒有停止學習鋼琴,舒曼全心投入成為鋼琴家的練習中,因為起步太晚,舒曼強迫自己長時間的練習。同一年,舒曼試圖利用一種機械裝置來強化他的手指,這種錯誤的練習法使他右手的中指完全麻痹,使得舒曼想成為演奏家的希望成為泡影,只好改習作曲並兼寫音樂評論,成為音樂家唯一的希望就只有往作曲家的道路上走了。然而之後舒曼並沒有放棄鋼琴,鋼琴的創作始終是舒曼的作品中最重要的一格部分。23歲時期創作了自己第一部的傑作,同一主題和十二格變奏的《交響練習曲》,之後是1834年至1835年間創作的《狂歡節》,是一部由二十一個樂章組成的鋼琴傑作,也是舒曼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在威克教授處學習的時候舒曼結識了教授的女兒克拉拉,但遭到維克教授一家人的反對,後經過長期努力後終於和克拉拉結婚。之後舒曼投身於藝術評論的寫作,創辦了一份音樂評論雜誌,並用弗羅列斯坦和尤斯比烏斯作為自己的筆名,這兩個人的觀點體現了作者本人的思辨統一。
舒曼是堅決反對古典樂派的先驅,他早期的作品幾乎摒棄了所有的舊形式,等到後期才在妻子克拉拉也是著名的鋼琴家影響下,重拾傳統的交響曲與四重奏形式。 著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受其幫助提攜。
舒曼的文章讓世人認識了貝多芬後期的樂曲的價值,重新喚醒對舒伯特的興趣,並且在十九世紀的巴哈復興風潮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舒曼所創作的間奏曲、阿拉貝斯克、大衛同盟、兒時情景等樂曲其實都是經過串連的幻想曲,因為以前的形式對他而言是毫無意義的,他認為音樂的氣氛、色調暗示與聯想比寫作工整的奏鳴曲、輪旋曲或賦格要重要多了。因此舒曼主張:內容與思想造就了形式,而非形式造就內容與思想。
Schumann舒曼認為音樂的目的在於反映心靈的狀態,從這個觀念發展而得的結果就是:短短數語就能抵得過長篇大論,甚至表達得更多。
舒曼的音樂總是帶著詭譎善變的氣質、萬花筒般的結構與強烈的主觀意識,再加上他對舊有形式的摒棄,使得保守的音樂人士對舒曼展開強烈的攻訐,連帶地導致舒曼的作品極少被演出。
舒曼最早是以創作鋼琴曲起家,他的鋼琴曲大多是由小品集結而成的,除了少數的作品之外,舒曼的鋼琴曲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樂念。他的鋼琴曲需要高難度的技巧,但是卻不像李斯特的鋼琴曲那樣具備炫技的成分,相反地,舒曼的鋼琴音樂絕無賣弄之嫌,他極力反對為賣弄而賣弄。
舒曼在 1834 創立了「新音樂雜誌」,目的是要提供一個公開的園地為音樂界褒善貶惡,並創立了「大衛同盟」,以此同盟的成員作為新音樂雜誌的評論員。經過舒曼的評論,蕭邦、蓋德、布拉姆斯等人都成名了,而舒伯特、孟德爾頌也受到他的崇仰。
身兼樂評家的舒曼很能理解其他作曲家的觀念,並對大眾解釋說明,但是當時能夠理解舒曼作品的人卻不多,因為他所寫的都是自傳性的音樂,任何事物都會影響他,舒曼藉著獨立思考將外在的影響表達在音樂之中,這種極端個人化的音樂的確是難以理解,不過這也正是浪漫主義的本色。
Schumann舒曼本人往往對自己的音樂也不甚了了,有些作品甚至是在接近恍惚的狀況下寫成的,舒曼首先編曲,等瀏覽完畢後再賦予標題,他的所有作品幾乎都是寫成後才命名。而所謂的名稱也只是讓聽眾對作曲家的情感有線索可循,他並不希望聽眾將曲名當作樂曲故事的指南。
舒曼的思想非常敏感,任何的音樂都能在他的心靈留下震動的痕跡,然而,過度的敏感,過度的工作與學習,使舒曼的腦中充滿著光怪陸離的幻想,並罹患嚴重的神經衰竭而處於精神分裂邊緣,曾一度企圖跳萊茵河自殺。
資料來源: http://www2.ouk.edu.tw/wester/composer/Shumann.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D%97%E4%BC%AF%E7%89%B9%C2%B7%E8%88%92%E6%9B%BC
留言列表